新冠感染退燒後的中醫調養
新冠疫情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。隨著“20條”“新十條”“乙類乙管”等政策和法規的出臺及疫情防控進一步放開,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秩序逐漸回歸正常。與此同時,目前社會面新冠和流感正混雜流行。新冠“正在陽”、“陽康後”人群,無論在醫護人員還是在社會面,都普遍存在。
“陽康後”,燒退了、嗓子不疼了、不咳了、咽拭子核酸轉陰了,是否代表新冠感染痊癒了?新冠感染後期如何進行中醫調養以儘快康復?本期,我們就來聊聊新冠感染退燒後的中醫調養。
溫熱病、瘟疫後期病機轉化的理論
新冠感染屬於中醫學溫熱病、瘟疫範疇。溫熱病是由感受溫熱之邪引起、以發熱為主症的外感疾病,具有熱象重、易化燥傷陰的特點。《素問·本病論》雲: “溫癘暖作,赤氣彰而化火疫”。《內經》不僅提出了“疫”的病名,而且把具有強烈傳染性和致病性的疫病皆歸屬於溫熱屬性的“火疫”,奠定了“火疫”的理論基礎。金代劉完素所著《傷寒直格》雲: “傷寒六經傳受,自淺至深,皆是熱證,非有陰寒之病”,提出“六氣皆從火化”,其“火熱論”奠定了明、清時期溫病學派關於瘟疫理論的基礎。明清時期,可謂中醫學防治瘟疫的理論高峰時期。
清代中期醫學家、溫病學奠基人之一葉天士在論及溫熱病的治療時提出:“留熱未清,營液已耗,但論清邪,恐神索氣奪;膩滯陰藥,防餘熱癰瘍。”論治濕熱病時,他更是強調:“面色蒼者,須顧其津液,清涼到十分之六七,往往熱減身寒,不可就雲虛寒而投補劑,恐爐煙雖熄,灰中有火也。”晚清醫家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也極為重視熱病後期顧護人體陰液:“溫熱陽邪也,陽盛傷人之陰”,並進一步提出養陰清熱理論,宣導應用竹葉石膏湯、三甲複脈湯系列等方劑。
瘟疫則是感受疫癘之邪引起的、具有傳染性並造成流行的一類疾病,來勢迅猛。吳偉教授在2020年3月基於中醫瘟疫火熱病機理論,提出新冠病毒肺炎基本病機是火熱與疫毒,梳理了明清時期溫病大家提出的瘟疫3個基本類型:濕熱疫、溫熱疫、暑熱疫,並總結瘟疫的特點(圖 1):(1)急性起病;(2)傳染性強;(3)以火熱病機為主,兼有濕邪、毒邪;(4)六氣皆可火化,寒邪入裡或濕邪內郁均易化火蘊毒,火與毒邪常夾攻多系統臟腑;(5)可不按一般溫病傳變規律,病情可頃刻之間轉為重症、危重症,如“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,逆傳心包”,甚則暴病暴死。
圖1 瘟疫病機轉化特點
臨床上,部分“陽康”患者咳嗽、反復發熱甚至“複陽”、心悸、胸悶痛、氣短乏力、多汗等,可能是餘邪未清、“爐煙雖熄,灰中有火”、熱邪傷陰、氣陰兩虛的表現。從現代醫學認識,“陽康後”患者可能在上呼吸道的病毒核酸檢測陰性,但是病毒可能入肺,或者混合細菌感染,導致“大白肺”、呼吸衰竭;或者引發心肌炎症和多系統的免疫反應,甚至暴發性心肌炎、循環系統衰竭。一般地,病毒感染者罹患心肌炎,一般不是在病毒感染的“發高燒”、“刀割喉”的高峰期,而是在病毒感染2周後,一個月之內。
鑒於溫熱病、瘟疫之邪易灼傷津液、耗損陰分,“陽康後”在兩周至一個月內,都要注意養陰清熱,益氣健脾補肺等中醫藥調養。
溫熱病後期養陰清熱方劑
1.養陰清熱方(吳偉教授自擬方)
主治:口乾咽燥,大便幹結,難入眠。
組成:沙參15g,麥冬15g,石斛15g,天花粉15g,知母10g,玉竹15g,生甘草6g,生地黃15g。
2.沙參麥門冬湯(《溫病條辨》)
主治:咽幹口渴,或熱,或乾咳少痰。
組成:沙參20g,玉竹20g,生甘草6g,冬桑葉10g,麥冬15g,炒扁豆30g,花粉15g。
3.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
主治:身熱多汗,心胸煩熱,氣逆欲嘔,口幹欲飲,氣短神疲。
組成:竹葉6g,石膏50g,人參6g,麥冬20g,半夏9g,甘草6g,粳米10g。
4.增液湯(《溫病條辨》)
主治:大便秘結,口渴,舌幹紅。
組成:玄參30g,麥冬24g,生地24g。
圖2 吳偉教授手書溫熱病或感冒發熱愈後調養用方
溫熱病後期益氣養陰方劑
1.益氣養陰方(自擬方)
主治:乏力,易疲倦,汗多,口幹欲飲。
組成:太子參20g,麥冬15g,五指毛桃30g,天冬10g,茯苓15g,生甘草6g,生白術10g,糯稻根20g,浮小麥30g。
2.生脈散(《醫學啟源》)
主治:汗多,神疲,體倦乏力,氣短懶言,咽幹口渴。
組成:太子參20g,麥門冬15g,五味子10g。
3.清燥救肺湯(《醫門法律》)
主治:身熱頭痛,乾咳無痰,氣逆而喘,咽喉乾燥,鼻燥,心煩口渴,胸滿脅痛。
組成:桑葉10g,石膏30g,甘草6g,火麻仁20g,阿膠10g(烊),枇杷葉10g,麥門冬10g,太子參15g、杏仁10g。
4.參苓白術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主治:食欲差,便稀溏,氣短,咳嗽,肢倦乏力。
組成:黨參20g,茯苓15g,炒白術10g,懷山藥30g,蓮子肉30g,炒薏苡仁20g,砂仁6g(後下),桔梗6g,白扁豆20g,炙甘草6g。
以上方劑,可以根據個體情況,日煎一劑,連續服用5-7天。
溫熱病後期藥膳方
藥食同源是中醫調養的重要理論和手段。本地尤其崇尚藥膳調養,其中以涼茶和養生老火湯最具代表性。新冠感染退燒後患者的中醫辨證以氣陰兩虛為多見,推薦食譜如下:
1.參麥清雞湯:西洋參15g、麥冬15g、生薑3片、大棗3枚,雞肉(或瘦肉、排骨)300g。
2.參麥百合湯:太子參15g、麥冬15g、百合30g、生薑3片,雞肉(或瘦肉、排骨)300g。
3.石斛桂圓參湯:西洋參15g、石斛15g、桂圓肉5粒、生薑3片,煲雞肉(或瘦肉、排骨)300g。
4.淮山陳皮湯:鮮淮山300g、陳皮3g、生薑3片,雞肉(或瘦肉、排骨)300g。
5.白鴿綠豆湯:綠豆200g、陳皮3g,白鴿1只,排骨250克。
以上湯譜,根據個人喜好,任選一種;可以輪換燉煮,變換口味。
結語
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導致的發燒,是人體邪正相爭的反應,也是病毒最猖獗的時候。
內容轉載自365醫學網
Comentá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