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炎炎,酷暑逼人,尤其近日颱風“泰利”登陸前,甚至出現了38-40℃的高溫天氣,應證了中醫學“熱極生風”的理論。颱風一來,炎熱的天氣才有所舒緩。或許,這是一種自然界的生態調節吧。
從自然界來看,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,地球表面的海洋上空溫度高,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,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。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,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,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,這就是熱帶氣旋。只要氣溫不下降,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,最後形成了颱風。從人體醫學來看,外界持續炎熱,加上人們勞動或運動產熱,超過了人體體溫調節中樞的調控能力,導致人體體溫升高,汗出過多,血容量丟失,出現低血壓,心率快,神志昏厥,四肢抽搐等,人體也會發生類似“風動”的症狀。難怪一些朋友感歎:近期“熱死人了!快中暑了!”真的會“熱”死人嗎?普通人群,尤其心血管病患者應該注意什麼?。
什麼是中暑
中暑是指在溫度或濕度較高、不透風的環境下,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或汗腺功能衰竭,以及水、電解質丟失過多,從而發生的以中樞神經和(或)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。其有廣義與狹義之分。廣義的中暑可以用來描述從輕微症狀如熱疹、熱痙攣等到致命性熱射病等一系列廣泛的疾病。狹義的中暑以機體失代償後體溫升高、嚴重脫水為特徵,包括熱衰竭和熱射病。
中暑,中醫亦稱“中暍”“傷暑”等。
中暑的病因
現代醫學認為,中暑的病因主要有以下方面:
(1)產熱增加
在高溫、高濕、不透風或強熱輻射下,長時間從事劇烈活動,機體熱量產生增加。
(2)周圍環境溫度上升
環境溫度升高時,尤其地表溫度或工作環境溫度超過人體的溫度,一些易感人群,體溫調節功能障礙,不能對自身體溫進行良好的調節,身體從環境當中獲得熱量增多。
(3)散熱障礙
出汗減少;中樞神經系統或者心血管功能下降;服用影響排汗的藥物等。
中醫學認為,中暑由外感暑熱之邪、內因正氣不足而成。夏季暑氣當令,暑熱為陽邪,其性炎熱、升散。人若長時間在烈日下或高溫中勞作,暑熱之邪極易乘機侵入人體,傳變迅速,直入氣分可導致津氣耗傷,甚或出現津傷、氣脫、神傷的危重證候。如暑熱未及時清解,極易迅速內傳或直入心營,導致氣營(血)兩燔、痰熱閉竅、生痰動風等嚴重病變。出現發熱、乏力、汗出、頭暈、噁心、嘔吐、胸悶、煩躁不安、頭痛,甚至口鼻及皮下出血、暈厥、昏迷、抽搐等症候。
中暑的臨床表現
(1)先兆中暑
在高溫環境下,出現頭痛、頭暈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無力發酸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動作不協調等,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。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,降溫,補充水和鹽分,短時間內即可恢復。
(2)輕度中暑
除了先兆中暑症狀外,體溫往往在38℃以上,伴有面色潮紅、大量出汗、皮膚灼熱,或出現四肢濕冷、面色蒼白、血壓下降、脈搏增快等表現。如及時轉移到陰涼通風處,平躺解衣,降溫,補充水和鹽分,可於數小時內恢復。
(3)重症中暑 即熱射病
包括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。①經典型熱射病:致熱源主要來自外部環境,一般為逐漸起病。前驅症狀不易被發現,1~2d症狀加重,出現意識模糊、譫妄、昏迷等,體溫升高達40~42℃,常伴有大小便失禁、心力衰竭、腎衰竭等表現。②勞力型熱射病: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高強度訓練(如軍訓)或從事重體力勞動一段時間後突感全身不適,繼而體溫迅速升高達40℃以上, 出現譫妄、癲癇發作、意識水準下降和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嚴重受損表現。
中暑的預防
(1)補充水分
高溫天氣下,要保持液體的攝入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運動或進行體力勞動時,應多飲水。劇烈運動一小時,需因人而異補充500-1000ml的液體。此外,飲水宜少量多次,不宜一次暴飲。飲水的溫度最 好常溫水為宜,或為了解渴,可以喝8-12℃的冰水。補水的同時也要重視鹽類的補充,可以酌加少許食鹽;也可適當選擇含有鈉、鉀、鎂等微量元素的運動飲料飲用。
(2)合理飲食
夏日飲食宜清淡,多吃蔬菜、水果,不宜高脂、葷腥、冰冷、辛辣飲食。常服清暑飲品,如西瓜汁、橙汁、蘋果汁、海帶綠豆湯、王老吉、夏桑菊、鄧老涼茶、廣東涼茶等飲品。
(3)做好避暑防護
戶外活動時,選穿淺色、透氣的衣物,選擇在清晨或黃昏時從事戶外勞動或健身運動。避免高溫環境下勞作,如必須參加高溫環境下高強度的勞動,勞動者必須間歇勞作;定時到陰涼處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;縮短勞動時間或輪崗上班。通過開啟空調,適當降低室內溫度。對於老人、小孩、患有心血管病及慢性基礎病的人群,高溫天氣下應加強看護。
(4)可適當服用具有清熱解暑、益氣養陰功效的中成藥
如:十滴水、藿香正氣水(丸)、生脈口服液、清暑益氣湯、夏桑菊顆粒、廣東涼茶顆粒、沙溪涼茶顆粒等。
心血管病患者重點防暑
在夏季,心腦血管病人的病情一般趨向平穩,要比在寒冷的冬天安全些,但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能因此就麻痹大意,放鬆警惕。酷暑季節由於人體大量排汗,水分丟失多,使血液濃縮,黏度上升,血液迴圈障礙,容易誘發血栓、心梗、冠心病、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。因此夏天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高峰期。保健注意事項:①晝長夜短,起居有時:心腦血管病人早晨不宜過早起床,中午要適當休息,以補充睡眠不足,保障睡眠。在炎熱夏季一定要安排適當時間午睡,即使是短暫小憩,也會使身體得到舒緩,身體組織缺氧狀態得以改善。②注意補水:患者要多喝常溫(涼)開水,及時補充水分,也可以喝一些淡鹽水。最 好在睡前半小時、半夜醒來及清晨起床後都喝一些水。如有條件可常喝如綠豆湯、蓮子湯、百合湯、菊花茶、荷葉茶等飲品,既可補充水分,又能清熱解暑。標準以每日1500-2000毫升尿為准。如每天只排幾百至1000毫升尿,說明飲水量不足。千萬不要怕拉尿麻煩而不喝水。③動靜結合、穩定情緒:運動應在早晚較涼爽時進行,切忌在烈日下鍛煉。活動強度要適量,時間不宜太長,以減少心臟負荷,降低心肌耗氧量,防止心肌缺血發作;天氣炎熱,容易使人過分情緒激動、緊張。人們大喜大悲大怒時,由於中樞神經的應激反應,可使小動脈血管異常收縮,導致血壓上升、心跳加快、心肌收縮增強,冠心病患者的冠脈缺血、缺氧,從而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。④降溫防暑:心腦血管功能對氣溫變化最為敏感,氣溫的驟然升高或降低,都會誘發心腦血管病發作。當天氣悶熱、空氣中濕度較大時,應減少戶外活動。在室外活動或勞動時應戴遮陽帽、戴墨鏡,並備足水,防止因周圍血管擴張、血容量不足而使得冠狀動脈供血減少、心肌缺血而誘發心絞痛。當天氣悶熱時,室內可以開啟空調,但度數不宜太低,時間不宜太長,一般以25-26℃左右為宜。⑤飲食宜清淡、好“色”:夏季人們食欲下降,多吃一些新鮮疏菜,水果等,可適當吃一些瘦肉、魚類,儘量少吃過於油膩或高脂肪食物。心腦血管病患者在夏季膳食問題上一定要葷素搭配,兼“好色”(天然植物色素),各種顏色的蔬果、食物、飲料:紅黃綠白黑通吃最 好。如,紅是指紅葡萄酒,每日飲50-100毫升,有助於預防冠心病。黃指黃色蔬菜,如胡蘿蔔、番茄、紅薯、南瓜等,富含胡蘿蔔素、番茄紅素等,能減輕動脈硬化。綠指綠葉蔬菜。白指燕麥粉、燕麥片,每日50克。黑指黑木耳、黑芝麻、黑豆等。⑥心血管病患者,注意監測血壓、心率、血糖、血脂等危險因素。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降壓藥、利尿劑等用藥。慎防汗出過多,加上血管擴張降壓藥、利尿降壓等,導致低血壓、暈厥,引發心血管事件。
結語
人們應當瞭解中暑及預防。因為中暑症狀輕重不一,重者可危及生命。高溫天氣下,要通過保持水分攝入、飲食保健、做好防曬防高溫保護、適當服用中成藥或中藥。警惕中暑症狀,做到早預防、早處理。重症中暑,需要及時呼叫120或護送醫院急診科急救處理。
參考文獻:略
內容轉載自365醫學網
Comments